抑郁一定会表现忧郁吗|“妈妈讲堂”第十七期活动成功举办


2024年11月24日,全国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营口市分中心在万隆广场三楼成功举办第十七期“妈妈讲堂”公益活动。本次活动聚焦“抑郁”这一敏感而重要的话题,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家长更加科学、全面地了解抑郁的多样表现、成因及应对策略,为家庭带来更加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
活动现场,家长们聚精会神地聆听心理老师的讲解,孩子们则在一旁认真听讲或低声交流。当心理老师提及孩子自残行为时,一位妈妈眼中闪过一丝担忧,他悄悄示意老师,自己旁边的孩子就曾有过类似行为。心理老师随即深入探讨了抑郁行为的相关话题。
心理老师首先从抑郁的多样表现说起,指出情绪低落、兴趣感丧失、经常发呆、自残甚至轻生等行为,都是抑郁的常见表现。同时,睡眠障碍和饮食障碍也是抑郁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然而,老师强调,抑郁的表现远不止于此,还存在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叫做躁郁,即双向情感障碍。这类患者在表现消极忧郁的同时,也可能出现激越、烦躁甚至暴力行为。
在接下来的讲解中,心理老师深入剖析了抑郁行为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成因,指出抑郁行为的产生往往与个体的原生家庭环境、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塑造以及易发抑郁的行为模式等因素密切相关。此外,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等社会问题,也可能成为抑郁行为的重要诱因。
针对孩子的抑郁表现,心理老师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给出了中肯的建议。他表示,虽然很多孩子表现出抑郁的症状,但其中不乏因学习焦虑、家长对学习和考试的错误认知等因素导致的厌学行为。因此,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抑郁表现时,应保持冷静和理性,学会正确识别孩子的抑郁行为,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在谈到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抑郁行为时,心理老师特别强调了家长的角色与责任。他指出,家长不仅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呵护者和关爱者,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守护者。为了帮助孩子走出抑郁的阴影,家长需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改变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和交流。
具体来说,家长应学会理解和认同孩子的情感和需求,这种认同不仅是对孩子优秀表现的认同,更是对孩子缺点和不足的接纳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更加健康、平等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一个更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家长还需要积极寻求社会支持,包括学校、老师、社会机构等层面的帮助,共同为孩子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第十七期“妈妈讲堂”在热烈而温馨的氛围中圆满落幕。家长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活动,他们对抑郁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也学会了如何正确应对孩子的抑郁行为。他们感谢全国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营口市分中心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并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公益活动。
未来,“妈妈讲堂”将继续秉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助力家庭幸福成长”的宗旨,不断探索和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努力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到每个家庭和孩子,共同迎接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